自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,博樂市小營盤鎮著眼教育群眾、凝聚群眾、引導群眾,以志愿服務為抓手,調動各方力量,高質量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站、點建設,使新時代文明實踐成為“文化潤疆”工程的重要平臺和有效途徑。
形成合力,落實責任。整合資源、突出重點,打造小營盤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個、站26個、點8個,全面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“4526”工程(即四聚焦、五平臺、六傳授、六行動),真正打通宣傳群眾、教育群眾、關心群眾、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積極發揮作用,自編自演“展小鎮風采·同舟共濟戰疫情”快板表演,錄制《抗疫復工春花開》快板視頻,錄制拍攝《向逆行者致敬》詩歌禮贊,助力抗擊疫情。結合小鎮民俗風情,打造各具特色的“文化大院”,通過政策宣講、文化文藝、民族團結、移風易俗、科技技能、鄉賢說事“六進”大院,豐富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。
整合資源,精準供給。將建設工作和“文化潤疆”、文明行動、基層黨建、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起來,在組建“8”支隊伍的基礎上,成立了“農情萬里”“巾幗揚帆”“紅領巾”“梨園”4個特色志愿服務隊,通過送理論、送政策、送文化、送健康、送法律、送技術、送服務、送關愛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,以點單形式,實現供需精準匹配,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準送到老百姓的身邊。
創新形式,豐富內涵。將民族團結“微行動”、黨史學習教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緊密結合,真正使之成為聚人氣、接地氣、共參與的“舞臺”,成為促進工作落實落細落地的新引擎。開通“微課堂”,講好新思想。依托主題黨日、遠程教育、農牧民夜校等載體,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、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、黨史等,通過課堂教學、現場教學、故事會教學、情景式教學、影像式教學、紅歌式教學等,不斷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組織“微宣講”,開展大宣講。充分發揮“六位一體”干部、草根宣講員、特色宣講隊等多方力量,用小規模、互動化、通俗化等方式面對面宣傳,通過“宣講+文藝”“宣講+夜校”“宣講+結親”“宣講+志愿服務”等形式,讓“微宣講”走進夜校、走進牧區、走進文化大院,今年以來舉辦“微宣講”18場次,受教群眾達900余人。開展“微聯誼”,深化營盤情。利用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“聯誼”活動,深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、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、黨史學習教育活動,在聚聚聊聊、說說唱唱中推動會議精神入腦入心。深化“文化串門”惠民活動,按照節目“群眾編、群眾演、群眾看”模式,以“串門”的方式在村隊(社區)巡回表演,通過激發群眾的參與積極性,確保文化活動更有持久力。暢享“微感言”,抒發感黨恩。利用主題黨日、農牧民夜校、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常態化開展“微感言”,談自己與中國共產黨的故事,談自己想對黨說的話,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,身邊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,談對未來生活的展望,不斷統一思想,凝聚共識,引導各族干部、群眾感黨恩、聽黨話、跟黨走。舉行“微表彰”,匯聚正能量。開展以“七小十微”為主要形式的民族團結“微行動”,確定12類48項評選表彰類別,對各行各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,形成以人帶家、以家帶村、以村帶鎮,凝聚起學習先進、崇尚先進、爭做先進的強大正能量。
拓寬思路,做實公益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,圍繞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、打贏脫貧攻堅戰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、凈化網絡空間等主題,廣泛動員志愿組織、志愿者以及廣大網民參與到小營盤鎮開展的“網絡公益·助力疫情防控”“網絡公益·助力春耕”“網絡公益·助力創城”等系列公益活動中來,充分發揮網絡的傳播優勢和集聚優勢,積極整合線上線下公益資源,“網上用心、網下用力”,扎實開展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。今年以來,通過小營盤鎮精準扶貧電商平臺,徹底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問題;積極籌集善款,為南疆和田拜什托格拉克鄉贈送了100份“愛心大禮包”;通過農牧民夜校,開展網絡安全宣講,發放網絡安全知識宣傳單3480余份。通過“網絡公益助力+”活動,形成“全網公益、全民公益、奉獻愛心、快樂自己”的良好氛圍。
以文化人,成風化俗。提煉新時代文明實踐“七”行動(即“講、做、評、幫、演、慶、賽”),多元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。組織開展“我們的節日”系列活動,通過廣場文化節、歌曲大家唱、體育健身競賽等,發揮其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,讓傳統節日成為愛國節、文化節、道德節、情感節、仁愛節、文明節。深入挖掘每個村的文化特點,按照“一村一品牌、一村一特色”,策劃主題鮮明的“村行村秀”,讓每個村特色多方位、多形式進行展現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主題鮮明的文藝匯演,促進基層文化大繁榮,切實將“以文化人、成風化俗”的各項軟任務做硬做實。
供稿:博樂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辦公室